打造温暖社区,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

发布日期:2024-10-07 14:17

来源类型:环球青藤 | 作者:王丹丹

【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】【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】【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】【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】【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】【2024新澳门全年九肖资料】【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【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】【老澳门开奖结果2024开奖136期】【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】
【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】 【2024新澳免费资料】 【白小姐一肖一码100正确】

打造温暖社区,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

——上海建设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探索实践

光明日报调研组

步行15分钟,在你生活工作的社区可以去到哪里?做些什么?

可以到社区食堂,品尝一份实惠美味的午餐,也可以到城市书房,一杯咖啡伴书香;可以到社区体育场跑个大汗淋漓,也可以到高架桥下的风雨球场打一场篮球;可以在街角的口袋公园散步,也可以约上友人骑行滨江绿道、徜徉苏河步道……

在上海,15分钟不只是一个时间尺度,更是衡量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标尺。人间百味,皆可浓缩在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中。生活其间的人们,能够在以15分钟为半径画出的一个个“圈”里,收获“稳稳的幸福”,也能时常转角遇见“小惊喜”。

2014年,上海率先提出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概念;2016年,制定发布全国首个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”,并纳入“上海2035”总体规划。经过多年持续建设,上海逐步将便捷的社区生活“圈”在了慢行15分钟可至的范围内,不断完善“圈”的内涵,努力让居民的幸福“近在咫尺”。

2018年11月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口区考察时指出,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就在社区。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,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一件一件加以解决。2019年11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,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,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,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,合理安排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走内涵式、集约型、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,努力创造宜业、宜居、宜乐、宜游的良好环境,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,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。

推进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,是落实“人民城市”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。2022年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印发《关于“十四五”期间全面推进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。2023年,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被列入上海市委、市政府重点工作,在全市层面全面推进。上海市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《2023年上海市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方案》中,划定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,其中城镇地区860个,乡村地区740个,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全面铺开。近日,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来到上海,就此展开调研。

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处绿地改造成为口袋公园,向市民开放。资料图片

科学规划,小空间改出烟火气

11月的苏州河畔,秋意正浓。慢行步道旁,一幢五层楼的临河建筑闯入记者的视线。绿树掩映之下,白绿黄色系相间的独特风格,让整栋建筑生机勃勃,不仅和苏州河沿岸环境融为一体,也成为一处社区更新的示范之地。路过的居民介绍,这幢小楼原是一家旧宾馆,改造后成了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党群服务中心,大家亲切地叫它“苏河之眸”。

步入“苏河之眸”一楼,入眼是装饰典雅的中医卫生服务区。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金天介绍,除了看病拿药、提供健康检测,这里还会提供针灸、按摩、推拿等服务,很多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会在午休时间来这里体验中医诊疗项目,放松身心。

中午时分,二楼的社区食堂已有老年人在取餐窗口前排起了队。80多岁的李爷爷刚打完一份“一荤两素”餐。“我就住这附近,走几步路就到了。这里食堂的饭菜干净卫生,老年人还有优惠套餐,我和老伴儿都来这里吃饭!”

“家门口的食堂”不仅仅是老年人的“心头好”,也让年轻人的生活更加“有滋有味”。这天是工作日,临近中午12点,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陆续走进食堂。“食堂50个座位,每天人流量可达300人左右。我们将10:15-11:45设为长者食堂用餐时间,11:45-13:00是社区食堂用餐时间。通过分时段,希望让附近的老人与上班族都能有优质的用餐体验。”金天说。除此之外,“苏河之眸”里还有看得到河景的咖啡馆、日托照料中心、长者照护之家、社区图书馆、共享健身房……每个楼层不同的功能分区,为辖区白领职工、青年、妇女儿童、老人等各类人群提供高品质服务。

今年竣工开放的上海杨浦区长白228街坊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。光明日报记者任鹏摄/光明图片

超大城市面临人口密度大、开发强度高、空间资源紧的难点。在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建设中,上海因地制宜、协同联动,统筹谋划基础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服务,打造了不少这样充满活力和张力的社区空间,初步构建“1+N”灵活空间模式。小小空间,“圈”出了满满烟火气,“圈”住了浓浓邻里情,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例如,徐汇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,在群众最方便的地方建设了30多处“生活盒子”,每个盒子必配卫生服务站、社区食堂、社区文体、为老助浴共四项基本功能,并根据地区需求选配托育、养老、就业、生活服务等功能,提供集约、开放、共享的一站式生活服务。

今年7月向市民开放的徐汇滨江市民食堂,一上线就成为新晋“网红”,吸引周边居民和不少外区市民前来打卡。食堂所处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也成为黄浦江畔的“宝藏盒子”,供来往市民休息、用餐、学习、办事,参与各类党群活动。

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土山湾社区,高楼密布、教育商业资源集中、交通发达,可在周边居民看来,社区虽然紧邻徐家汇商圈,但缺乏医疗服务、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和基础维修服务。于是,在市民的期盼中,土山湾“生活盒子”落成。今年8月,徐汇区发布“生活盒子”便民地图,预计到今年年底徐汇将建成40个“生活盒子”,满足居民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内的日常所需。

在浦东滨江岸线,每隔一公里就设置了一座“望江驿”。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小木屋里,集合了公共休息室、公共卫生间、自动售卖机、医疗急救包等便民设施。沿江散步的居民可以在这里歇歇脚,看看书,将江边美景尽收眼底。“望江驿”便是小体量、多功能服务设施的代表。

上海南京东路街道“苏河之眸”社区食堂。光明日报记者董蓓摄/光明图片
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负责人介绍,上海城区空间资源较为紧缺,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以街镇为单元进行配置,如果街镇管辖面积太大,或是形状狭长不规整,就可能会出现设施布局不均衡、出行距离较长等情况,造成居民使用不便、出行太远的情况。“我们希望实现‘十全十美’的社区生活服务,既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均衡布局,又要提升品质、塑造特色,满足老百姓交往互动、精神文化等‘软需求’,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,构建灵活空间模式,通过建设功能整合、空间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,结合社区内的生活性街道等灵活布局小体量、多功能服务设施或场所,不断完善社区功能配置,让社区服务更加温暖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人民至上,多元主体共建美好家园

在描绘、夯实一个个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过程中,上海也在着力推动以自下而上为主、以社会治理牵引的重大规划创新举措、空间治理模式转变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。

调研组来到杨浦区长白228街坊。午后,在社区内开张不久的“阳普邻里·228街坊”,阳光洒落在地面,映照在百年老树上,让人仿佛置身巨大的城市花园。老人们或围坐在一起打牌、下棋,或坐在中央草坪边晒太阳。傍晚时分的草坪露天电影最受欢迎,老老小小披着晚霞而归,个个心满意足。

曾经的228街坊,是远近闻名的“两万户”工人新村。20世纪50年代,上海建造大批工人住宅,供两万户家庭居住,“两万户”由此得名。作为上海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,转型后的老街区最大程度还原了工人新村历史风貌,成为便捷、开放的新型社区。这背后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。

杨浦区创设的社区规划师制度,引入同济大学规划、建筑、景观方面的专家作为社区规划师,与街道、居民、科创集团、入驻企业等共同协商,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。在杨浦区社区规划师李彦伯看来,长白228街坊不只是城市更新和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交叉点、结合点,更是多方合作治理理念的全新尝试。

“228街坊不是‘高大上’的项目,但它顺应了需求,满足了需要,也就自然有了流量。”228街坊项目负责人、上海创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说。今年上半年,杨浦区以街道为主体、以社区规划师团队为编制力量,完成了12个街道社区行动蓝图的编制,落实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基本单元全覆盖。

坚持问需于民、求计于民,让上海的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建设始终充满活力。

不久前落幕的陆家嘴金融城国际咖啡文化节,一张《陆家嘴咖啡节地图》火出了“圈”。这张地图将插画与地图导览相结合,详细标注咖啡节各会场间的步行路线、品牌展位、活动区域,乃至厕所、医疗站、周边交通等实用信息,以独特的地图语言展现陆家嘴的艺术人文内涵。

这张地图是陆家嘴街道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系列地图之一。“《生活圈地图》的设计,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为重要索引。”陆家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,我们根据点位位置、居住形态和人口情况等要素,在辖区内开展了多次调研走访和交流座谈,了解居民需求,使地图从设计、开发到使用,充分汇聚民意、吸收民智,居民也通过全过程参与,亲身体验到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在长宁区新华路345号社区公共空间“社区营造中心”,一块“社区生活圈提案墙”成了常设的人民建议征集点。居民有什么个性化的建议,只需填写一张提案卡夹到墙上,过一阵子也许就会变成现实。“社区玩具交换屋”“一平方米保供菜地”“老人兴趣工作坊”“特色分享旅行屋”……大量市民提案刷新了社区管理者的想象力,一些建议已落地转化:在“社区营造中心”门口空地的一角,木制的“新华玩具交换屋”已经开始运作。

据了解,今年以来,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结合主题教育开展“问需求计”调研活动,以专业设计联盟为班底,组织千余名设计师下沉到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,采取线上征询、线下座谈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,全面梳理街镇资源,形成社区现状画像,精准排摸社区居民的“急难愁盼”需求和基层工作的棘手问题,整理形成需求清单。

党建引领,推进绿色空间开放共享

步入长宁区新华社区凯旋绿地,满眼都是绿意。不大的口袋公园,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上下两层绿化空间,站在不同的高度可以看见不一样的风景。与绿植结合的台阶,带给游人律动的新鲜感;自动扶梯旁的大面积立体绿化,恰似跃动的琴键,演绎着城市的旋律。这个家门口的微缩“天然氧吧”,深受居民喜爱。

2019年1月,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在上海市率先开展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试点,以城市微更新拓展居民的活动边界。“过去,沿着淮海西路到凯田路有很多围墙和隔断,要想从这经过,要多绕很多路。”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随着城市微更新提速,围墙陆续被拆除,城市脉络不断打通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、“生活盒子”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按照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、为人民群众营造最佳的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,上海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“急难愁盼”“老小旧远”问题,全力攻坚,积极推动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的存量资源挖潜和向社会开放。

打破围墙空间,提升绿化景观——作为上海地标的上海展览中心如今成了一个面向市民的大花园。从延安西路主入口步入喷水池广场,可以看到原来的封闭铁门已替换成了低矮可移动的铁艺电动移门,同时,沿街植被增加了精致修剪的模纹草,沿街围栏则巧妙地隐匿于沿街植被中。从南京西路7号门进入,友谊会堂东西两侧花园新引入了多处园林小品,草坡花境、阶梯式水景等景观令人眼前一亮。

2022年年底,华东政法大学将万航渡路沿线围墙拆除,保留原有的古梅亭榭和叠石流泉,与道路一侧的中山公园实现视线通透,“百年校园”和“百年公园”融合开放。无隔阂的区域慢行空间网络,让市民舒适便捷地感受历史风貌,畅享公共空间,体验水绿景观。

上海音乐学院沿淮海中路数百米长的围墙拆除后,直连街区,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加强。原是学校图书馆的老洋房,成了惊艳路人的“音乐城堡”。当大学校园与街区融为一体,教师与学子、市民和游客,在这里共同构筑了一片音乐街区。

位于衡复风貌保护区内的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也积极响应“拆墙透绿”行动,采用镂空硬隔离与植被软隔离相结合的方式,消除原有建筑围墙与街区的阻隔。经过围墙退让,释放出的约1600平方米的附属空间,被纳入街区口袋公园整体设计建设,成了市民游客可步入的公共空间,盘活了市中心稀缺的绿化资源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年底,上海已完成新建、改建口袋公园390座,其中172座口袋公园纳入城乡公园体系。今后每年计划完成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0座,为居民创造更多可达、可享的绿色空间。

坚持党建引领,注重联动协同,带动破题创新,是上海打造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重要做法之一。以普陀区桂巷坊为例,在完成环境整治、建筑改造、菜场更新升级后,为进一步巩固改造成果,街道牵头成立“桂巷坊·街联社”联合党委,把政府各管理部门和沿街商户一起拉进“朋友圈”,共同管理桂巷坊这条“烟火气”甚浓的步行街,打造文明示范街区。

借助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,统筹“党群服务阵地体系”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“15分钟体育生活圈”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“完整社区”“附属空间开放”等工作……上海的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已形成市区协调联动有力、各方广泛参与、整体建设成效凸显的积极态势。政府、社会、市民等各方力量齐心参与,共同营造有吸引力、有归属感的“美好家园”。

经验与启示

上海深入践行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理念,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以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为重要抓手,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新路,不断增进人民福祉,提高群众生活品质。

坚持规划引领,优化体制机制,构建上下联动“一盘棋”工作局面。建立健全市、区两级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协调各项行动,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,制定相关支持政策;完善区级统筹协调机制,明确区牵头部门和街镇责任分工,形成市、区“上下联动、左右贯通”工作机制。同时,整合街镇相关资源,吸引社会各方协同参与,形成开放、共享、共建、共治格局。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汇集民意民智,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。坚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在整体策划、方案研究、宣传推广、评估成效等全过程、全周期,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,凝聚共识、形成合力,助推项目落实落地。各区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,建立形式多样的参与机制。例如,黄浦、静安、徐汇、普陀、虹口等区依托“人民建议征集”平台,开展“我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献一计”征集活动,聚焦完善设施功能、优化空间品质、创新社区治理、提升服务水平等,共收到反馈问卷5600余份、意见建议200余条;浦东新区陆家嘴建立“楼事会”机制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形成“需求、资源、项目”清单。又如,静安区延武胶街区举行社区开放日和参与式设计工坊,收集居民对于街区的空间感受和未来愿景,形成符合群众需求、让群众满意的方案,增强群众的认同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
坚持高品质标准,专业化设计,打造各具特色的空间模式。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,提升社区品质。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召集规划、建筑、景观、艺术等专业设计团队108家,组建成多元化专业设计联盟,服务1600个生活圈,确保生活圈项目设计布局合理、系统科学。创设市级、区级、街镇、居村四级“人民城市大课堂”,围绕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的推进实施、经验案例、亮点特点等开展宣讲交流和技术培训,提升社区规划师、社区工作者、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对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工作理念、内容要求和推进方法的理解认识,打造各具特色、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社区空间。“璀璨陆家嘴”“耀华上钢”“大道潍坊”“美好周家渡”“锦绣花木”“品质洋泾”“幸福金杨”“七彩南码头”“美丽浦兴”“人文沪东”百花齐放、特色鲜明。

坚持高效能管理,数字化赋能,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。“1+N”的灵活空间模式,集生活、养老、托育、就业等“十全十美”服务功能于一体,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多种需求。上海建设用地面临紧约束,中心城区空间资源尤为紧缺,要注入更多功能配套,就需要精准谋划、精细管理、统筹资源、提升效能。各地区根据实际需求,采取调整规划、增加公共服务要素、挖潜存量空间资源、分时共享、空间整合、弹性转换等方式,构建体验舒适、融合自然、延续人文、兼具烟火气息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生活圈。同时,依托大数据、互联共享等智慧技术,赋能社区生活,提供远程医疗、线上教育、智慧养老、智能零售、智能末端配送等服务,提升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。

(调研组成员: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、董蓓、任鹏;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施祖留)
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11月10日 05版)

来源: 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元廓:

6秒前:人民至上,多元主体共建美好家园在描绘、夯实一个个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过程中,上海也在着力推动以自下而上为主、以社会治理牵引的重大规划创新举措、空间治理模式转变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。

陈利芳:

2秒前:各地区根据实际需求,采取调整规划、增加公共服务要素、挖潜存量空间资源、分时共享、空间整合、弹性转换等方式,构建体验舒适、融合自然、延续人文、兼具烟火气息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生活圈。

村上新悟:

7秒前:又如,静安区延武胶街区举行社区开放日和参与式设计工坊,收集居民对于街区的空间感受和未来愿景,形成符合群众需求、让群众满意的方案,增强群众的认同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
芭芭拉·尼文:

9秒前:曾经的228街坊,是远近闻名的“两万户”工人新村。